節(jié)水30%!探秘北京城農業(yè)節(jié)水“智庫”
編輯:北京日報客戶端 來源:北京日報客戶端 更新于:2019-5-10 閱讀:
市水務局日前公布數據,2018年,北京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(即農作物實際吸收利用的水量與灌溉水量的比值)為0.742,位于全國前列。從大水漫灌到科學灌溉,其背后的“智庫”就是北京市水科院的研究團隊。
5月9日,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驅車出城50公里,來到了通州區(qū)東南部的永樂店試驗基地,看看這里藏著哪些農業(yè)節(jié)水的秘密。
秋葵、白黃瓜、塔菜花……科研追著熱點跑
農民為作物澆水,憑的往往是經驗。但對于科研人員來說,一切都要以試驗數據說話。
每種農作物來說最適宜的土壤含水率是多少?采用怎樣的灌溉方式才能讓用水效率最大化?永樂店試驗基地的試驗就是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。
走進試驗基地,記者仿佛一腳踏入京郊大田。這里既有翠綠的小麥,也有種植各種蔬菜的大棚,還有一片片果樹。
70畝的試驗基地里,近年來先后種下過近百種農作物。像常見的小麥、茄子、黃瓜、西紅柿、蘋果、葡萄、櫻桃等都曾作為研究對象,光是草莓就有紅顏、奶油、章姬3種。
“我們的科研,總要追著市民的餐桌熱點!笔兴圃焊笨偣こ處煑顒倮f,市面上出現的新品種,往往就會被納入當年的監(jiān)測。因為這意味著過上幾年,這種蔬菜可能就會擴大種植。去年,基地新栽種了塔菜花、白黃瓜,今年,又增加了秋葵、小西瓜。
今年,試驗基地新栽植了數千株秋葵
秧苗栽下了,后面靠的就是日復一日的笨功夫。不論刮風下雨,工作人員都定時定點對土壤含水率進行監(jiān)測、分析。農業(yè)試驗周期長、不確定性大。運氣不好的年份,基地作物還會遭遇病蟲害。
讓楊勝利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,根線蟲猖獗威脅,所有黃瓜苗的生長都不健康,無法作為試驗對象,只能等來年重新栽種!巴环N作物,還要反復做好幾茬試驗,最快也要兩三年才能得出試驗結論!睏顒倮f。
從山區(qū)到平原,24個測坑涵蓋全市土壤結構
試驗基地里,藏著不少普通人沒見過的設施設備,它們大多被用來監(jiān)測土壤含水率。
每個測坑代表的是不同地區(qū)的土壤
在楊勝利的帶領下,記者來到水循環(huán)測試區(qū)。地面被劃分為24個獨立的土坑,里面栽種了同樣的農作物。
“測坑里的土深達4至7米,是我們從北京市的各個典型區(qū)域取來的,包括山前沖積扇、平原、山區(qū)等,可以說是包含了全市的土壤結構!睏顒倮榻B說,種植同一種農作物,在不同土壤結構下所需的水量也不同。測坑群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不同地質地形下灌溉的最佳狀態(tài)。
從測坑旁地面的入口拾級而下,就進入了更為核心的地方——監(jiān)測室。這里共有24套監(jiān)測設備,就好像做心電圖一樣,監(jiān)測感應器分別貼在測坑中的泥土里,其數據可以反映不同土壤中的水分移動情況。
上篇:
下篇: